我的香樟让我看到了强大的自愈能力(小寒观察记)
上一次的观察主要侧重在树的芽,这一次当我将目光锁定在树皮时,再一次被我的“绿芽姑娘”的坚强所感动。
绿芽若不是作为道行树,能自由地生长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可惜它是道行树,就注定了不能在低矮处分枝,这就有了她的第一个伤口,距离地面1.3米左右,切口中心有些开裂,有点点发霉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愈合得不太好。
绿芽这个倔强的姑娘似乎不服气,再往上隔10-20公分就就长出一个分枝,但终究没逃过道行树的命运,都一一被园丁修剪下来,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还未完全愈合的“伤疤”。
短短1米长的树干上硬是留下了6个切口。尽管已伤痕累累,但它依然没有认输,在第6个切口处又长出3个分叉,这回不遮挡视线了,园丁留下了它们,终于可以自由生长了。
但好景不长,遇上今年的台风,靠近马路那边的两个分枝硬生生被撕裂了,只留下靠近人行道这边的枝桠继续顽强地生长着。看着这就是一棵有故事的树,一棵不服命运安排的树,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树。
这些伤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一点点地愈合,留下伤疤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如果愈合得好,就会变得比其他地方都坚硬,愈合得不好,可能就被细菌侵染,变成朽木,甚至可能危及到整棵树。
咱们人类也一样,当我们遇到磨难时,挺过来了就会成长得更加坚强,要是没挺过来,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直到生命的尽头。
看着这些慢慢愈合的树皮,我很是好奇,树木受伤处的这些切口,是依靠树皮哪一部分的自愈能力呢?
查了一下资料,又研究了一下树木的内部结构:由外向里,树干最外面一层是树皮,广义的树皮又包含韧皮部,最里面是木质部,介于两者之间非常薄的一层是形成层。
木质部负责从根部向上运输水分和矿物质;树皮负责从叶子向下运输营养物质。
形成层是一种分生组织,由一两层分生活跃细胞组成。该层细胞向内生长形成木质部,向外生长形成树木的韧皮部,是树木所有细胞的来源,负责使树木正常生长,很多树木的嫁接也是利用了形成层的特点。
而树木受伤以后,在其周围会形成愈伤组织,应该就是形成层会不断分裂细胞,让增生的组织开始重新分化,使受伤丧失生活能力的组织逐步"恢复"正常,向外与韧皮部愈合生长,向内产生新的形成层连接,伤口被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覆盖。
这么看来,好像树木的愈合能力来自于形成层,跟树皮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伤口处都是树皮包裹起来的呢?
原来如果没有树皮的保护,形成层就会暴露在空气中,受到太阳暴晒,水分缺失,细胞就失去了活力,无法继续生长出新的木质部和树皮。
树无法接收从根部经木质部输送的水分和矿物质,也无法把叶子产生的营养物质通过树皮输送到根部,可能就会导致整颗树的死亡。
换言之,形成层是树木的活体部分,是生命的源泉,只要有它在,就可以不断产生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树空心了还能存活的原因。但是形成层又比较脆弱,非常需要树皮的保护。所以才有了“人怕伤心,树怕剥皮”的说法。
这下搞明白了为什么树木受伤总是能看到一圈新长出的树皮的原因了。
我在绿芽身上还没有找到伤口完全愈合的地方,估计时间还不够长。但在鸡冠刺桐和小叶榄仁的树上我看到了被修补完整的新树皮,就好像树干上长了个大疙瘩一样。
树木想要把切面包裹进去,就必然会比原来的部位要凸起一些。在直直的树干上多出来一块,看起来总是不那么和谐,像是做了植皮手术一般,又像是衣服上的新补丁。
虽然不那么好看,但我知道它记载着树木每一次遇到的挫折,是属于树木特有的记忆。
看绿芽身上的“伤口”,最上面本应该是最后被砍的,但为何快要愈合上了,恢复的速度比下面的好像还要快一些呢?
后来在苗木伤口愈合处理办法中找到了答案,原来伤口愈合也是有其特点的。
树木的愈伤能力与树种、生活力及创伤面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树种越速生,生活能力越强;伤口越小,愈合速度越快。
而伤口是否能被树皮包覆,又取决于伤口的位置、受伤的时间、暴露的组织。
木质部生长越旺盛,伤口的愈合最快;
树干基部接近健康和生长旺盛的根部,其愈合的速度也快;
春季形成的伤口,最易愈合;夏季及秋季形成的伤口,其周围的树皮易发生死亡;秋季的伤口更易受腐朽菌的感染;
若损伤发生在生长初期,在一个生长季内树皮可愈合
这么看来,绿芽身上最上面的切口愈合得快,是本身切口就比较小,又是靠近分叉,木质部应该也是生长比较快的位置。
空心了依然挺立的银桦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追求新的景象,而在于换一种新的眼光。”。
以前看到树木的切口或者树干上一些不太搭,甚至看起来有些“丑陋”的凸起,从来不会去关注。
但现在,当我知道了树木的自愈能力和愈合特点后,再看到树,用好奇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不起眼的部分。总是忍不住想要去探究,这些被岁月刻刀留下的疤痕,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趣享自然
观察一棵树,用新的眼光,开启发现之旅,畅享自然之奇,收获别样乐趣